去年前11个月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8万人,同比上升53.3%
来 源:中国日报网、正义网等
近期,根据统计显示全国检察机关2023年前11个月:
受理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8万人,同比上升53.3%
受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2240件,同比增加1.7倍,提出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600余件,同比增加7.7倍
立案办理知识产权公益诉讼案件570余件
受理审查起诉侵犯著作权犯罪2500余人,同比增加1.7倍
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商业秘密犯罪350人,同比增加了1倍
1、呈现“三个变化”
以专业化为基础的高质效办案
根据办案数据显示,知识产权检察工作在2023年呈现出“刑事惩治力度不断加大、民事行政监督成效显著提升、公益诉讼积极稳妥探索”三个方面的显著变化。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的有关要求,知识产权检察坚持“强化自身办案”和“统筹指导、一体履职”两手抓,案件总量大幅增加,案件结构明显优化,综合履职持续深入推进。
例如,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刘某生等人侵犯著作权案,是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后,全国首例“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型”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在著作权领域和司法实务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案中,刘某生、刘某、刘某旺以营利为目的,未经权利人许可,制作或销售用于避开技术措施的“加密狗”,销售盗版医疗设备软件等,销售金额达100余万元。
办案过程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加强指导,上海检察机关分别从源头和下游销售环节对盗版“加密狗”、盗版软件的全产业链犯罪行为进行审查和指控,实现从制造源头到销售环节闭环惩治。此外,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版权协会等发布《企业数字版权技术措施保护与合规指引》,健全数字版权保护体系,共同促进行业治理,实现了对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和全流程的保护。
2、服务文化强国
让群众吃上精神文化的“放心粮”
2023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著作权犯罪2500余人,同比增加1.7倍。从案件类型看,既有电影、图书、音乐等传统领域案件,也有计算机软件、数字版权、文化创意等新技术新业态新领域案件。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会同国家版权局等部门,联合挂牌督办3批150件重大侵权盗版案件。例如,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山西检察机关办理了全国首例涉"剧本杀"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依法打击新兴文化领域侵权盗版犯罪,并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加强对"剧本杀"行业监管,促进源头治理。
检察机关在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工作中,重点关注音乐作品、视听作品、摄影作品、文创产品等领域,着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例如,最高人民检察院挂牌督办、组织办理某文化公司侵犯音乐电视著作权虚假诉讼案,涉及九省数千起侵权诉讼,刑事惩治与民事监督一体推进。
3、聚焦科技自立自强
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近年来,数字经济、知识经济、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经济、新业态,随之而来的侵权违法犯罪行为也更加复杂多样,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需求更加强烈和紧迫。
2023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商业秘密犯罪350人,同比增加了1倍。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能源等科技创新密集型领域,有的案件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危害性大。比如,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江苏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被害单位为相关领域高科技龙头企业,涉案技术价值达9亿元。
直播带货行业在最近几年蓬勃发展,然而,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直播带货即时性、受众广的特点,通过“直播引流”“真假混卖”方式销假。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强化对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检察机关依法加大惩治力度,同时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例如,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直播销假案件中,对负责人及主要业务人员等5名被告人提起公诉,对参与时间较短、作用较小的2人作出不起诉决定,并及时将2人行政违法情况移送属地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避免处罚漏洞。